首页 / 招生专业 / 专业介绍 /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部瞄准材料学科国际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对高素质材料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一直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高校较早实施通识教育和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填报志愿,进校后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包括四年制班、国际班和高精尖班。四年制班学生在大一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和个人意向,可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 ;国际班自 2008年开始办学,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宽广、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的材料专业国际化人才;高精尖班(本博八年制)自 2020 年开始招生,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和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突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战略型领军人才。国际班、高精尖班将在录取结束后择优选拔产生。

专业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新中国材料专业的发源地,率先在我国建立金相热处理、轧钢、物理检验、金属物理、金属腐蚀与防护、精密合金、粉末冶金等材料类专业,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专业、首批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内外重要评估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中均名列前茅,ESI 排名一直位居全球前 15 位。

本专业始终立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卓越材料科技人才,为我国先进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和现代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以及国际材料科技领域输送了 2 万余名专业人才,许多已经成为各个领域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栋梁和领军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一直引领我国材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创新,面向材料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培养高质量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创新型人才。率先开展“厚基础、宽口径”本科和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牵头制定了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是全国唯一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材料学科,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了从材料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到工程科技创新全链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 170 人,7 名院士 ( 两院全职 4 人、双聘 2 人、全职外籍 1 )1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0 多位国家级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近五年,承担了一批国家、省市和企业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 7 亿余元,获得 8 项国家级和 60 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拥有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材料服役安全评价科学中心、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等 12 个国际 / 国家级和 24 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从材料设计、制备加工、生产制造到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条件。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类专业导论、材料大数据技术、材料加工概论、半导体物理、光电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金属材料学、纳米材料、计算材料学、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

国际交流

长期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波音、福特、塔塔、壳牌等全球 50 余个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实践、暑期研修等方式,近五年派遣超过 600 名的本科生赴海外访学交流。本专业主办的“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国家“111 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学术大师、知名学者来校讲授和交流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

未来发展

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先进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现代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近五年,本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超过2000 名,就业率超过 95%。毕业生深造率近 70%。赴海外一流高校深造的毕业生比例约 20%